金界壕的介紹
發(fā)布時間:2024-09-12 06:38 作者:admin 點擊: 【 字體:大 中 小 】
金界壕的介紹
在廣袤的內(nèi)蒙古大草原上,有一條至今800余年依然屹立不倒的“草原長城”。它橫穿草原,氣勢磅礴,規(guī)模宏大,這就是金界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金界壕的介紹相關資料,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金界壕又稱金長城、兀術長城,始建于金太宗天會年間,東北向西南貫穿盟境,是規(guī)模宏大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其構筑別具一格,金界壕由外壕、主墻、內(nèi)壕、副墻組成,主墻墻高5米-6米,界壕寬30米-60米,主墻每60米-80米筑有馬面,每5公里-lO公里筑一邊堡?,F(xiàn)殘墻一般高1.5米-2.5米,壕墻和與之相輔的邊堡舊址清晰可見,仍不失磅礴之勢。
目錄 歷史 建筑特點 景區(qū)風光 旅游相關 收縮展開 歷史
金界壕與金長城 金界壕與金長城重新被人們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一百多年了。屠寄先生在1896年監(jiān)修《黑龍江實測圖》時發(fā)現(xiàn)了自黑龍江布特哈城(內(nèi)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東南至大興安嶺西麓索岳爾濟山一線金界壕與金長城遺址,稱其為:“金長春外堡”,從而揭開了金界壕與金長城的一角。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于1920年代從大量的史料中對金界壕與金長城進行了深入地考證,著有《金界壕考》,為全面研究金界壕與金長城奠定了基礎。之后又有許多專家、學者結(jié)合實地考察和考古發(fā)現(xiàn),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研究金界壕與金長城。當代學者馮永謙先生著有《金長城修筑年代辯》,比較全面的對金界壕與金長城的考察、研究結(jié)果進行梳理、比對,并對修筑時間加以考證。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為人們探索、研究金界壕、金長城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近幾年人們利用衛(wèi)星地圖圖片對金界壕與金長城進行考察,又發(fā)現(xiàn)大量的界壕、戍堡、邊堡、邊壕的遺址和遺跡,使得對金界壕與金長城的認識更加全面。
一、金界壕、金長城地圖 金朝初期從天會(1123年)年間就有“婆盧火所竣界壕”;大定(1161年)初期筑有“舊界”和“舊堡”,大定五年(1165年)筑有邊堡;大定中期(1181年)修有邊壕;明昌(1190年)至承安(1196年)年間修有邊墻(長城)。由于不同時期修筑了多道界壕、邊堡、邊壕、邊墻(長城),史料記載很少,現(xiàn)實發(fā)現(xiàn)又很零散,因此在許多地圖上找不到金界壕與金長城,有些地圖只是標出了金界壕與金長城的一部分,從最早屠寄的《黑龍江實測 圖》到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搜狗地圖,還沒有一份完整準確的金界壕與金長城地圖。 這是時根據(jù)衛(wèi)星地圖繪制的一幅《金界壕與金長城地圖》。
二、婆盧火界壕與金初界壕 《金史·地理志》記載:“金之壤地封疆,東極吉里迷兀的改諸野人之境,北自蒲與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魯火疃謀克地為邊,右旋入泰州婆盧火所浚界壕而西,經(jīng)臨潢、金山,跨慶、桓、撫、昌、凈州之北,出天山外,包東勝,接西夏,逾黃河,…”。 金朝開國初期的界壕遺跡起始于內(nèi)蒙古莫力達瓦旗嫩江西岸的七家子村,界壕遺跡從七家子開始走向西偏北方向,經(jīng)過13千米后轉(zhuǎn)向西南方向直至扎賚特旗浩饒山鄉(xiāng)烏蘭哈達村北,界壕遺跡跨過綽爾河繼續(xù)西南行,經(jīng)過科爾沁右翼前旗明水鎮(zhèn)的金銀溝,索岳爾濟山南面東烏珠穆沁旗烏拉蓋爾河邊南牧場,界壕遺跡在東烏珠穆沁旗的夏日溝圖北進入蒙古國境內(nèi),北行30千米后折向西,經(jīng)行109千米后界壕遺跡又折向西南,經(jīng)行266千米之后在阿巴嘎旗的巴彥敖包西北進入中國境內(nèi),繼續(xù)向西南經(jīng)過蘇尼特左旗、蘇尼特右旗(這段界壕遺跡多處被風沙掩埋),經(jīng)過四子王旗白音朝克圖蘇木白音花西14千米處界壕遺跡繼續(xù)西南行,進入達爾罕茂明安聯(lián)合旗(百靈廟)后南行進入武川縣,最后消失在廟溝鄉(xiāng)上廟溝(有學者實地考察到界壕遺跡直至包頭的沙爾沁村)。 金初界壕所包圍的地區(qū)就是金朝初期西北部的疆域。
金初界壕從七家子至上廟溝全長約1680千米,界壕在蒙古國境內(nèi)約410千米。 沿金初界壕內(nèi)相隔一定距離就有邊長為30米至50米(個別的達到70米)不等的方形戍堡遺址。界壕內(nèi)比較清晰的戍堡遺址就有63座。 金初界壕是沿邊境開挖的一條塹壕,目的是禁止境內(nèi)外游牧民族越境放牧和防止境外游牧部落入境盜搶。挖一條1至2米深,約2米寬的溝塹,將挖出的土方堆積在邊境內(nèi)側(cè)并加以夯實,形成1至2米高的土壕,一壕一塹,高度相差2至4米,足以阻止人畜及車馬的往來。這就像今天我們的陸路邊界,拉一條兩米高的鐵絲網(wǎng)就足以阻止人與車輛自由出入邊境。 既然是邊境就需要有人守衛(wèi),于是相隔一定的距離就安置幾個戍守軍人,以防范人們破壞界壕偷偷出入境。在修筑界壕的同時每隔一定距離修筑了30至50米見方(個別的達到70米)的戍堡,供戍守軍人屯戍。這些戍堡就像今天我們邊防線上的哨所。這些戍堡不適用于戰(zhàn)時防御,在以后修筑邊堡時多被覆蓋或棄之不用,這就是我們在實際考察中看到的在金長城的一個邊堡遺址內(nèi)還有一個內(nèi)堡(戍堡),或者一個邊堡遺址附近還會伴有一個小堡(戍堡)遺址的情形。 金初界壕從七家子西北13千米處至烏蘭哈達段、白音花西14千米處至上廟溝段在修筑明昌邊墻(長城)時被利用做為邊墻(長城)的副壕。
三、舊界——大定初界壕與邊堡 大定初界壕由金初界壕烏蘭哈達開始經(jīng)扎賚特旗阿拉達爾吐蘇木吉日根沿東線至突泉縣寶石鎮(zhèn)寶樂村北至林西縣統(tǒng)部鄉(xiāng)凌家營子,繼續(xù)南行,由赤峰二龍庫進入圍場縣,經(jīng)豐寧縣草原鄉(xiāng)水泉溝進入多倫縣十五號鄉(xiāng)經(jīng)過正藍旗、康??h、化德縣,經(jīng)商都縣上二畝地至白音花西14千米處與金初界壕相交(其中從凌家營子至上二畝地段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金界壕“南線B段”),長度約1301千米。大定初界壕遺跡沿線分布著38座戍堡遺址,在上二股地至水泉溝一段分布著9座邊長在140米——230米見方的邊堡遺址。由于大定初界壕有些地段是利用古代燕長城修筑,遺跡模糊,通過衛(wèi)星地圖照片也很難辨認。 在大定(1161年)年之前,金朝西北部邊界沒有因為受到外部的大規(guī)模入侵而退縮。但是由于大定初的“契丹之亂”,金朝為防御契丹叛軍沿契丹人占據(jù)區(qū)域修筑了新的界壕。 為防御契丹叛軍,西北路在大定初界壕的上二股地至水泉溝段修筑了九座邊堡。這種以邊堡為主的防御體系在大定五年又被用于金朝的北部邊界。
四、大定五年邊堡 金大定五年(1165年)開始大規(guī)模置設邊堡,邊堡設置數(shù)量較多,多密集排列成一線,構成一條以邊堡為防御主體的防線。 沿金初界壕從七家子經(jīng)烏蘭哈達至南牧場筑有邊長160米——200米邊堡遺址38座,這是金朝的第一條以邊堡為防御主體的防線;烏蘭哈達至科右前旗阿力得爾蘇木阿勒坦浩特筑有邊長170米——200米邊堡遺址7座,臨潢自阿勒坦浩特至東烏珠穆沁旗烏蘭蓋戈畢沙巴日突西那有邊長190米——200米邊堡遺25座,邊長為140米1座,這是金朝第二條以邊堡為防御主體的防線;阿勒坦浩特至霍林河畔巴仁巴彥烏拉有邊長160米——165米邊堡遺址5座。 臨潢路邊堡大都沿山脈走勢或沿河谷修筑在戰(zhàn)略要道上,邊堡之間距離不等,例如:阿勒坦浩特至沙巴日突西那段邊堡,平均4.7千米就有一座。 大定五年(1165年),金朝北邊防御的對象是廣吉剌部、山只昆部和合底忻部。他們?nèi)肭直边呏饕且月訆Z人、畜和財物為目的,來去又無固定路線,因此以邊堡屯戍在各個交通要道上是一種較為有效的防御方法。因為廣吉剌部、山只昆部和合底忻部分布在克魯倫河下游和貝爾湖周邊地區(qū),在泰州和臨潢路西北方,所以由七家子經(jīng)烏蘭哈達至南牧場沿金初界壕所置38座邊堡以及由烏蘭哈達到霍林河并沿烏拉蓋爾河至沙巴日突西那修筑的32座邊堡應為大定五年(1165年)“接境設邊堡七十”。 金朝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東北路戰(zhàn)略防御線改變成:七家子——烏蘭哈達——阿勒坦浩特——沙巴日突西那。
五、大定年間西北路邊堡 大定三年(1163年)以后,移刺按答戍守西北、西南兩路時將“舊界”——大定初界壕上由上二股地至水泉溝的九座邊堡“于極邊安置”在上二股地經(jīng)達里諾爾至凌家營子一線。 移刺按答所置邊堡遺址22座,邊長220米至360米,是金朝所置邊堡中最大的,由于修筑在渾善達克沙地邊緣地帶,有些邊堡遺址已被風沙掩埋。這是金朝第三條以邊堡為防御主體的防線,這條防線使金朝北邊成為一條封閉的防線。 金朝因契丹之亂西北部邊界由金初界壕退縮至大定初界壕——“舊界”,平定契丹之亂之后,大定五年開始重新經(jīng)營北邊的防御,采取了以邊堡為主題的防御體系。形成了兩條開放的防線和一條封閉的防線。
六、大定二十一年邊壕 大定二十一年,金朝重新規(guī)劃了泰州、臨潢的邊堡防線,放棄了由烏蘭哈達至南牧場一線由19座邊堡組成的防線和其它不成一條直線的邊堡,退守到烏蘭哈達經(jīng)阿勒坦浩特至沙巴日突西那(即鶴五河堡子至撒里乃)一線邊堡防線,為了形成一條直線防線而又增加了一些邊堡。這樣金朝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東北路戰(zhàn)略防御線變成:七家子——烏蘭哈達——阿勒坦浩特——沙巴日突西那一線,并沿邊堡修筑了邊壕。
七、明昌邊壕(墻)——金長城 從明昌五年(1194年)三月開始至,承安三年(1198年)結(jié)束,金朝為防御蒙古人的入侵舉國家之力大修邊墻(長城)與邊堡。 明昌邊墻(金長城),北起前七家子村嫩江右岸,向西偏北方向經(jīng)過13千米后轉(zhuǎn)向西南方向,從此開始沿金初界壕修筑并將界壕作為邊墻的副壕,在扎賚特旗浩饒山鄉(xiāng)烏蘭哈達村北,邊墻轉(zhuǎn)而沿金大定初界壕南行,至吉日根離開界壕沿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所筑邊壕至阿勒坦浩特嘎查,然后離開邊壕南行,在寶石鎮(zhèn)寶樂村西北與大定初界壕重合,直至凌家營子再次與大定初界壕分離,經(jīng)過達里諾爾北岸至上二股地,再次與大定初界壕重合,西至白音花,與金初界壕重合,終止于上廟溝。明昌邊墻(金長城)全長1650千米,設有邊堡149座。 明昌至承安年間所筑長城與界壕重合地段,已有大定年間所筑邊堡的繼續(xù)沿用舊的邊堡,沒有邊堡的地段則修筑了新的邊堡,新筑邊堡邊長70至135米不等,以三面壕墻圍長城而成邊堡。界壕原有戍堡則棄之不用。 金朝明昌至承安年間西北邊防御采取了邊堡加邊壕的防御體系。這時的邊墻工程浩大,深塹高墻,配有馬面、女墻和副壕(副堤),是名副其實的長城。 至此金長城全線筑成。 金代城壕有界壕,也有邊壕,還有邊墻,將它們都統(tǒng)稱為“金界壕”或“金長城”均不妥,還應從實際出發(fā),稱界壕為“金界壕”,稱邊墻為“金長城”。 金界壕配有戍堡,金長城配有邊堡,戍堡與邊堡作用又不同。 金界壕遺跡主要分布在我國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境內(nèi),部分地段在俄羅斯和蒙古國境內(nèi)。 在內(nèi)蒙古阿榮旗、扎蘭屯市南部,以界壕為內(nèi)蒙古與黑龍江省的分界線,南側(cè)的邊堡屬于黑龍江省。還有部分地段在河北省圍場、豐寧、康保等縣境內(nèi)。金界壕全長5500公里,其中在我國境內(nèi)長約4600公里。
建筑特點
金界壕包括壕塹、界堤、壕堡、邊堡等設施。壕塹寬8—10米,深4—5米。界堤分為主堤和副堤,主堤高6—8米,寬8—10米。筑堤材料均就地取材,平地挖取土方夯筑,山地用石料壘砌。主堤頂部構筑有雉堞;每隔150米左右建一個馬面,上有鋪房供守軍休息。主堤上還設有小城門,以便出入。城門外修有甕城,外觀與馬面相近,增加了小城門的隱蔽性和防御能力。從壕塹底部到主堤頂部,高達10—13米,形成一道近似城墻功能的防御墻。為增強主堤的防御能力,在主堤與壕塹前修筑副堤和副壕。副堤高約4米,寬約5米;副壕深、長、寬都是4—5米。壕堡的構造為方形,壕堡墻邊長約100米,高度和寬度與主堤大致相同。壕堡建于主堤內(nèi)側(cè),設有房舍和營庫,可以屯駐少數(shù)守軍和儲備兵器。壕堡與主堤之間有門和梯道連接。每座壕堡之間的距離通常是3—7公里,位置多選在利于觀察敵情和地形條件優(yōu)越之處。邊堡是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設施的邊防小城,建于壕塹、界堤和壕堡后面的險要處。邊堡內(nèi)軍事設施齊備,外有護城河環(huán)繞,形成一個可以獨立作戰(zhàn)的城堡。邊堡與壕塹、界堤和壕堡結(jié)成一體,軍隊進可以出擊,退可以據(jù)守,堅固程度和規(guī)模都超過壕堡。金修筑界壕以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在軍事上有一定價值。但壕塹易為風沙所填平,失去效用,故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景區(qū)風光
乘車從烏蘭浩特市出發(fā),兩個多小時就能到達位于烏蘭毛都草原深處滿族屯鄉(xiāng)的金界壕。放眼望去,只見連綿的山丘上,一條土龍狀的壕塹蜿蜒而去,雖歷經(jīng)800余年風風雨雨,至今仍然清晰可辨。壕溝上面長滿了野草山花,內(nèi)墻建筑已蕩然無存。站在壕邊,憑吊懷古(spc是什么意思?spc即統(tǒng)計過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是一種借助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的過程控制工具。),會使人既為古代北方各族勞動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而自豪,也為沒能親眼目睹這一偉大工程的全貌而惋惜。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這一深溝高壘的雄偉建筑,堪稱歷史上的奇跡。當你站在金界壕之頂,放眼望去,風吹草低之處仍可見其逶迤搖曳之姿。遙想當年,仿佛看到修長城的指揮者調(diào)兵遣將、征集民夫的情景;兵士和民夫馱運糧草、安營扎寨的情景;他們在那里一字兒擺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停勞作的情景。側(cè)耳諦聽,仿佛聽到戰(zhàn)馬嘶鳴、人聲吶喊、鳴鏑飛嘯、刀槍撞擊的交戰(zhàn)聲……如果金長城也能像八達嶺長城一樣完整地保留下來,那么世界文明遺產(chǎn)中將又多一項人類文明的千古奇觀。 今天,金長城作為我國古代巨大的軍事防御工程,已成為國內(nèi)外有關學者研究中國古代長城建筑及軍事活動的重要實物資料。目前,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已將金長城列為重點保護文物,自治區(qū)旅游部門也相應開發(fā)了特色金長城旅游項目。金界壕遺址于2001年6月25日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游相關
興安盟金界壕美食
犴鼻即駝鹿的鼻子。駝鹿又稱犴達犴,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種鹿,有“森林巨人”之稱,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森林中。駝鹿的鼻部十分發(fā)達耐寒,冬天靠鼻子拔開積雪開路行走。 犴鼻皮呈海參顏色,軟骨膜連著層層薄薄的肌肉,肉質(zhì)鮮嫩清脆,含有豐富的骨酸和蛋白質(zhì)、脂肪、無機鹽等。犴鼻同熊掌、飛龍并稱為大興安嶺中“三絕”,是聞名國內(nèi)外的山珍之一,可制成“紅燒犴鼻”、“清燒麒面”、“燒犴鼻卷風”等,都是酒席上聞名中外的名肴。
興安盟金界壕住宿
昭君大酒店為三星級酒店,1982年建成,1996年重新裝修,樓高18層,共有258間客房。 酒店位于市中心,距火車站5分,距機場20分。周圍有新華廣場,彩電大樓,新世紀廣場。 餐廳有穗青園餐廳、昭君廳、大堂吧、溫莎堡西餐廳、咖啡廳,主營粵菜、川菜、法式西餐。 娛樂有保齡球中心、健身房、桑拿、夜總會、卡拉OK歌舞廳。服務設施有商場、商務中心、票務預訂、外幣兌換,2間會議室可容納30-50人。 信用卡:主要國際國內(nèi)信用卡
興安盟金界壕交通
航班號航空公司起點機場起飛時間目的機場到達時間班期機型有效期限hu7629海南航空公司北京首都機場07:20烏蘭浩特機場09:101.3.5.7d3811-01~03-25hu7641海南航空公司呼和浩特白塔機場16:10烏蘭浩特機場1:501.3.5.7d3810-31~03-25...
興安盟金界壕購物
刺繡:在蒙古民族的生活中,蒙古族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刺繡工藝。蒙古族的婦女有學刺繡的習俗:女兒學手工活兒,都是母親教給,母親要教女兒如何拿針線做活。十來歲時要學會納襪底和做各種荷包。在長期的生產(chǎn)和生活的實踐中,牧人純熟地掌握了刺繡工藝。蒙古族的民間刺繡獨具特色。從所用的面料看,農(nóng)業(yè)民族一般在布或綢緞上繡花,所用的是軟面料,而蒙古族則不但在軟面料上繡花,而且要用駝絨線、牛筋等在羊毛氈、皮靴等硬面料上刺繡。從刺繡的針法上看,蒙古族婦女刺繡時所用的頂針與農(nóng)耕民族勞動婦女所用的頂針不同。與著名的“蘇繡”、“湘繡”、“川繡”相比較,蒙古族的刺繡藝術不以纖細秀麗見長,而以凝重質(zhì)樸取勝。其大面料的貼花方法,粗獷勻稱的針法、鮮明的對比色彩,給人以飽滿充實之感。從考古資料發(fā)現(xiàn),匈奴墓中有當時所用的毛織品。在毛織品上繡著三個騎馬人和從花中長出來的人形及其他圖案,足見蒙古族刺繡藝術與北方游牧民族的工藝有承接關系。
介紹
金界壕分為嶺北線、漠南線和界壕主線三條。界壕主線東起自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七家子村南,向西南延伸經(jīng)突泉縣、科爾沁右翼中旗、扎魯特旗、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縣,在林西縣境內(nèi)分支。
一支經(jīng)克什克騰旗,正藍旗、至商都縣兩支匯合;另一支經(jīng)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松山區(qū)進入河北省圍場地區(qū),再至商都,兩線匯合。
赤峰境內(nèi)的金界壕就屬于界壕主線中的一段,它建于金章宗明昌、承安年間(公元1190——1200年),其長度有578.5千米,沿線保存的馬面2079個,堡104處,關1處,刻石1處。2001年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11月,赤峰境內(nèi)的金界壕遺址烏拉蘇太段入選第一批國家長城重點段名單。
和戰(zhàn)國、秦、漢興筑的橫亙在大山脊嶺之上、據(jù)險扼守的長城不同,金界壕都構筑在較為平緩的草原地帶或沿山麓的緩坡地帶。分布在赤峰轄區(qū)內(nèi)的金界壕因各地地形、地貌的不同而自有其特點。
陳巴爾虎旗——白音哈達界壕(由東至西)
總體來看,金界壕主要的體系是由墻體、壕、關堡和馬面組成,在施工上采用分段修筑再銜接成一體的方式。墻體多為土筑,依據(jù)排列的關系,分為內(nèi)墻、外墻、副墻。壕分為內(nèi)壕和外壕。關堡是界壕沿線的屯戍設施,都位于界壕內(nèi)側(cè),平面為方形或長方形。
金界壕的馬面建在長城墻體的外側(cè),防守的士兵要站在上面。馬面間隔從50米到250米不等,這個距離是金朝士兵弓箭的有效射程。兩個馬面之前的地帶,能有效地殺傷騎兵。這樣一個個馬面連成一線,與防御士兵的弓箭就構成了一張長長的防御網(wǎng)。
新巴爾虎右旗——五三嘎查界壕(由東北至西南)
憑借著高墻深壕,輔以馬面、關堡組成的堅固工事,抵抗騎兵的沖擊。公元1234年,蒙古滅金,界壕便完成了它的防御使命而成為了一段歷史。
經(jīng)過近千年的風雨侵蝕,大部分的墻體已經(jīng)***,但一個個隆起的馬面,依然串起了當年金長城的規(guī)模,在草原上連成一線,蔚為壯觀。
歷史上,金長城是金朝的大型邊疆軍事防御體系,是國防要塞的天險堡城,是領土完整的家國屏障。而在更漫長的和平年代,長城修筑實際上促進了北方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長城修筑地帶,必然刺激經(jīng)濟的發(fā)展。
隨著長城地帶的不斷開發(fā),吸引著更多的農(nóng)業(yè)人口來這里定居,也促進了邊疆經(jīng)濟的繁榮。隨之而來的是語言、服飾、習俗等文化的碰撞、交融和發(fā)展。而金長城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宏偉壯觀的文物之一,積淀和凝聚了極為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是一座文化藝術寶庫。
包括金界壕在內(nèi),赤峰境內(nèi)各時代遞建的古代長城總數(shù)已超過了一千公里,他們猶如一條條氣勢磅礴的巨龍,翻山越嶺、穿草原越沙漠、跨河流越溝塹,起伏盤旋,雖然作為軍事防御的功能早已蕩然無存了,但卻是古代先民們留給我們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是屹立在中華大地的一座座不朽的歷史豐碑。
【金界壕的介紹】相關文章:
介紹張家界的作文11-16
《石壕吏》03-15
張家界介紹作文【匯總】02-28
介紹張家界導游詞04-07
石壕吏作文08-01
壕股塔作文09-13
石壕吏作文08-06
改寫《石壕吏》01-23
《石壕吏》教案01-22
 
  猜你喜歡
情人節(jié)活動策劃方案經(jīng)典15篇
 93
 93 佛家經(jīng)典愛情禪語
 144
 144 職稱英語閱讀理解題
 157
 157 個人工作態(tài)度總結(jié)(通用16篇)
 86
 86 教師個人轉(zhuǎn)正申請書(精選22篇)
 116
 116 敬老院活動策劃書(通用12篇)
 75
 75 學生會競選演講稿(精選11篇)
 54
 54 一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劃(通用16篇)
 93
 93 八年級上冊英語公開課教案(精選10篇)
 56
 56 釣魚優(yōu)秀作文(通用63篇)
 154
 154 
 
		
    